0731-88576763

礼品盒
那些从前的新闻采写东西

  说起记者采访运用的东西,人们会首先想到笔、笔记本、录音机、录音笔、照相机、电话、手机、电脑等等。其实,这些东西是跟着年代变迁和科技进步而相继诞生的。

  我从上世纪70年代开端写新闻稿。那时记者外出采访便是随身带一个帆布包,内装钢笔、笔记本和洗漱用品,纸媒体的文字记者几乎没有录音机、照相机,这些采访东西是稀缺品,照相机只要拍摄记者有。播送电台的记者尽管常常搞录音报导,也不是人人配录音机。由于没有录音机等记载东西,也练就了记者的速记功夫。采访时,被采访目标以自己惯有的语速讲,采访者耳听手记,全凭心记不做笔记的记者是没有的。由于没有照相机,也练就了记者的现场查询才干。因而,议论记者采访做笔记时许多人常说一句话:“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那个时分,记者到机关、企业采访,大都状况下没有现成的“状况介绍”,不像现在的采访目标能供给一大堆相关资料,资料的获取靠开座谈会由被采访目标口述供给和实地查询。因而,记者每次动身采访前都做充分预备,找资料,列提纲,重复考虑采访中或许遇到的问题,从哪些方面了解状况等等。采访时做笔记特别细心、细心,力求记完好记精确。一场座谈会完毕后,都会翻看笔记,看看还有哪些不清楚、不明白的当地,还有哪些遗失,下一场座谈会时核对弥补。那时交通通讯东西落后,返途中占用时刻多。所以,记者要在采访地一住多日,采访后就地写稿,以便发现资料短缺后随时进行弥补采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记者有了录音机、录音笔、照相机,近几年运用手机录音、拍摄成为寻常事。这些先进东西的遍及运用,为采访新闻供给了更有利的条件。可是,任何事物都是利害并存。不能不看到,有些记者因过于依靠这些东西,或许以为有了这些东西,笔记速记已无必要,因而采访疏于预备,采访前不备提纲,采访中不做笔记,单纯运用录音机、录音笔和被采访单位或个人供给的文字资料,成果,耳听手记的才干退化或没有训练出来。

  作为新闻采访首要通讯联络东西之一的电话,它的开展是个奇观。上世纪80年代之前,各单位装置电话很少,要打长途电话向报社修改问询稿子处理状况很费力。常常是上午一上班在邮局电话室总机那里挂号,比及正午下班时还接不通,有时一催再催一天都接不通。

  不能不说的还有采访所需的交通东西。曩昔到县里采访坐公共轿车,许多公路是土路,坐车单程少则半响、大半响,有时分碰上轿车出毛病,常常要一天时刻乃至夜晚才到。从县里到村庄采访骑自行车,都是凹凸不平的泥土路。底子没有现在的高速公路,一、二、三级公路,村村通的油路。而且,依据农时忙闲,许多时分要在晚上进行座谈,常常在城镇住宿。至今我还忘不了,有一年寒冬我在乐陵骑着自行车到化楼公社(现为镇)杨桥村采访,一早顶着南风去,黄昏顶着冬风归,往复140多华里,回到县城已是晚上8点半,在仅有还经营的公民饭馆买了仅剩的两个干烧饼;也忘不了有一年冬季夜宿乐陵朱集公社(现为镇)的招待室里,盖着湿润且“油丁味”拱鼻子的被子一夜无眠;还忘不了去济南群众日报社送稿,搭船横渡黄河时船渡指挥室播映的乐曲声。

  时刻往前推十几年,一瓶墨水、一支笔、一本稿纸,是文字记者和其他文字作业者进行写作的首要东西。人们夸奖能写文章的人,也常常说是“文化人”,“文化人”们则常自谦说:我便是个“写字”的。

  “写字”的年代,由于每篇文章的每个字都是一笔一画写出来的,报刊、播送电台的修改对撰稿者都有一个根本要求:“文字书写要整齐明晰”。否则,你稿中的文字“挥洒自如”,含糊马虎,特别是人名、地名之类,修改难以区分,那就麻烦了。查询,用书信往来时刻长,打长途电话问询不方便(许多作者那里没有电话),令修改很头疼。乃至,一篇稿因而被“枪决”也是常有的状况。新闻采写东西落后,影响了出产功率。

  上世纪70年代我开始写稿的时分,是先在草稿上改定,再用圆珠笔加复写纸复写——进步誊写功率。在家园的板柜上复写,板柜面硬度不行,一次可以复写三份。在单位办公桌玻璃板上复写,一次最多可以复写五份。这样,一篇稿就能一起寄给四五家新闻单位。我至今记住,玻璃板底下压着的半页纸上面写着抄来的座右铭:“你酷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刻,由于时刻是组成生命的资料。”“鸟美在茸毛,人美在学识。”

  誊写、复写,每个字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写得十分细心,假如一页纸上呈现几个划掉的错字,就爽性扯下来从头誊写。由于心里装着对修改的尊重——忧虑修改看了错字连篇的稿子以为作者情绪不细心;心里装着对写稿的尊敬——以为写稿很崇高。在玻璃板上复写稿子的日子,我继续了10多年。一朝一夕,握笔的中指上节指头左边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茧子记载了我劳作的阅历,闲下来的时分,拇指摩擦着中指上硬硬的茧子,心里居然挺欣喜。

  除了手写,当时还有一个快捷的“誊写”方法,那便是用打字机打印,打字机先将字打在蜡纸上,然后油印。可是,打字机一般仅仅较大的机关部分才有一部。我作业之初地点的乐陵县委宣传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没有打字机。各部分打印资料,大都是到县委办公室的打字室打印。这样,记者、通讯员写了篇幅较长的稿子,想偷闲省去誊写劳累之苦,就得请相关领导“说话”后,拿到打字室去打印。这种借用劳作东西的状况不常有,记者、通讯员大都时刻还得伏在稿纸上“爬格子”。

  新世纪初,电脑遍及运用,笔纸书写逐步退出舞台。现在人们把“写字”改叫“打字”“敲键盘”了。对年青记者来说,电脑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而对年长记者来说,转换劳作东西也是一次革新。我起先学习用电脑打字、电子信箱发稿时,内心里是那么不甘愿,不适应。学打字,一分钟打不出五六个字,心急发燥,通身冒汗。不会存储文件,一下“点击”错了,打好的一篇文章瞬间无影无踪,只得从头再来。烦从心头起,怒向手上生,恨不能摔了键盘。冷静下来,想:记者,作为年代脚步的记载者,假如连个新式劳作东西都不会运用,谈何与时俱进?所以,自己给自己打气:写稿这么难都“学会”了,不信学不会打字!从此,“写字”转为“敲字”。

  许多年青记者大约没有“寄稿”这个概念了。曩昔,记者写了稿子,大都是以函件方式从邮局寄往修改部。一篇稿子,邮递需几天时刻才干送达修改部,今天在电脑键盘上悄悄一点立刻抵达修改部,这是一个颠覆性的改变。年迈的记者,最初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寄稿”居然可以在“弹指一挥间”。

  关于我来说,这些说起来不过几十年的韶光。回想上世纪70年代投稿,稿件都是从邮局邮递。当时,寄一封平信需贴一张8分钱的邮票,给新闻单位投稿不花邮费,邮资由新闻单位付出,寄稿时只需剪去(记住是)信封的右上角,注明“稿件”字样,就妥了。

  当时,买一个信封一分钱。但由于村庄里很赤贫,花一分钱都是计较的。为了省钱,我买了白纸自己糊信封,5分钱一张白纸,能糊24个信封。这样,等于花5分钱买了24个信封,比买相同数量的信封节约1毛9分钱。群众日报刘德乾修改从前分担德州区域(现为德州市)通联作业,1974年秋末,他到乐陵县(现为乐陵市)查询一篇失实报导,对县革委人武部报导组(后来的县委宣传部报导组)的同志说:“你们县有个叫朱殿封的通讯员,我每隔三五天就收到一篇他的来稿,每次不必拆开就知道是他写的,由于他的信封是用白纸自己糊的。不知道这个通讯员多大年纪。”报导组的同志不认识我,仅仅知道我写稿,对他说:“听说有十八九岁。”刘老师说:“他写稿积极性很高,你们培育培育他。”1975年1月19日,乐陵举行全县通讯报导会议,报导组的同志让我在会上作了《写稿为革新,坚持常常永不断》的讲话。

  往省会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投稿,从公社(城镇)驻地邮电分局邮递需五六天时刻,从县城邮递需四五天时刻。新闻讲究时效性,写稿时估计时刻,寄稿也估计时刻。邮电分局每天下午开一次信箱,县邮局每天上午、下午两次守时开信箱。我在村里时白日劳作,常常是晚上跑几里路到邮局寄出;在县城、德州市,常常是夜晚写完稿十一二点了,接着跑到邮局寄出,以确保第二天上午稿能发走。特别状况下,时效性很强又很重要的稿子,就发电报稿。1982年的中秋节也是国庆节,这天晚上,我陪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李锦在乐陵县茨头堡公社大韩集村采访乡民欢庆“双节”,采访完毕已是10点多钟。接着,我俩分上下各写一部分,清晨1点写完草稿。清晨4点多钟,李记者起床改稿(我写的那部分他根本重写),然后由我誊写。草草吃了早饭,我俩骑着自行车赶到县城,直奔邮局发电报稿,守着译电员译完1000多字的《迷人的中秋之夜》通讯稿,已经是下午1点多钟了。

  上世纪80年代,群众日报进行新闻变革,在版面上开设了(记住是)“昨日新闻”栏目,刊登报纸印刷前一天产生的新闻,一般都是电话传稿。晚上打长途电话的少,因而,大都时分是晚上向总编室夜班修改电话传稿。记者、通讯员在电话这一头口述,修改在电话那一头记载。用电话传稿,新闻稿的字数受到限制,一般都是一二百字的简讯,而且口传简单呈现错别字(因听不清楚或同音字等)。记住我曾“电传”过《天津狗不理包子落户乐陵》《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团来乐陵表演》等简讯。

  真实运用“电传”发稿,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传真机不再是“稀罕物”,群众日报驻各地记者站装置了传真机。写完稿可以立马传递到报社,节约了邮递途中占用的时刻,处理了投递延误、丢掉等问题,报纸、播送新闻的时效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电脑、电子照排的运用,使报纸新闻时效性大大进步。

  新世纪,新闻采写东西越来越先进,QQ、微信等鼓起,“寄稿”进入了“云”年代。


Copyright © 2012-2018 爱游戏华体会官方入口-体育网站/华体会首页入口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4865号-1